Saturday, March 25, 2006

辩论“粉丝”——论辩论员对社会时事的缺乏敏感

辩论在公民社会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里,辩论将能协助公民们思量和探讨利弊和重要性以决定公共政策。因此,许多有心人士一直推动辩论比赛,希望能将思辨精神推广到社会各层面,以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因此,辩论比赛所承载的使命并非只是呈现一场精彩绝伦的赛事,它也需要加强参与者和观赛者的思考逻辑,并鼓励他们反思社会上的事务,进而采取行动。

10届全国大专辩论会的主题“专心处世,口惠实至”正表达了筹委会对辩论比赛的期许。十辩特刊明确指出,大专生既然是社会的眼睛,就更应用心对待社会,认真地对世界既有的现象和议题有所醒觉及认知。全辩筹委也不愿辩论只是辩手在舞台上的七情上脸,雄辩滔滔;而是能唤醒参与者的求知欲望及思辨精神,并把参与辩论时知性论辩与感性启发的精神融入现实生活中,对实施勇于表态,仗义直言。

然而,这次赛会除了有少数辩论员成功展现他们对社会的敏感度,却也突显许多辩论员欠缺了社会常识,说出了许多反智和可笑的话。赛会所设定的辩题凸现了筹委会的用心。这届辩题扣紧了当今社会所发生的种种现象和议题,包括了人权,男女平等,两线制,华教,三权和全球化等等。因此,辩题对辩手关心社会的敏感度产生极高的要求。

如果辩手只是在赛会前临时抱佛脚,欠缺平常对社会时事的关心和反思,其无知将在比赛期间展露无遗。因此,整个赛会不乏“全民投反对党才叫人民自觉”、“所有反对党都是单一种族政党”似的言论。在数场比赛点评和赛会总评中,裁判都有明确指出辩论员是“常识白痴”,不了解社会时事而无法做出准确的回应。

这类辩手只对辩论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沉醉于逻辑的建立和拆解;但是却脱离了现实社会,无法将思辨精神贯彻于个人生活中。辩论在他们眼中只是纸上的攻城伐略而已,并无事实真假之分。因此,这类辩手充其量只是辩论的“粉丝”,却未曾真正掌握辩论精神。

辩论“粉丝”的出现正是因为社会公民意识普遍下降而产生。由于他们无法意识公民责任和对社会时事保持冷漠,因此对于辩论的热情只是在辩论技术的层面继续精进。然而,辩论“粉丝”现象的发展对辩论本身来说是一项极大讽刺,因为辩论本身就背负促进公民社会的使命,却也需跟随公民意识下降而下降。

但愿辩论员能随着这次赛会的结束,能真正将思辨精神贯彻到现实生活中,对社会时事敢于思考和发表意见。这除了能让辩论员提升至更高的层次,也将促进公民社会进一步发展。

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论版23/2/2006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