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敏感”事物
今天,大专生进入大学参与校园活动时,有些学长就会特别提醒学弟学妹们要乖乖读书,要尊从校规,不要参与敏感活动,不要强出头,否则会被大学对付,或导致学会被对付,成为千古罪人。
我曾出席一个学会的会员大会。在大会中,“敏感”也成了其中一项课题。一名会员认为学会不应该直接牵涉在校园里面的敏感事物,必须保持立场中立。然而,也有会员认为学会必须重新定义何谓敏感。
我也曾寄出一个讨论台湾高等教育困境的文章至某同学会的雅虎电邮圈(Yahoo Group),只因文章内容和电邮标题中附有某学生运动组织的名称,就被人回函指我企图将敏感事物带入同学会,并将影响到同学会在大学的生存。
曾几何时,大学是一个自由天地,让学生能自由翱翔。然而,目前这校园早已是一个充满地雷区的荒土,学生只能困守于一角。今天,有太多的事物,学生不被允许去思考、去讨论、去行动。校园民主、活动权力、种族偏差和不合理的政策和规则都成为了禁忌,无人可进入的地雷区。这些事务因为敏感,学生只能含糊其词或只能闭口不谈,委曲求全。
结果,学生只能感谢校方所提供的恩惠,却不可质疑校方施政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更遑论参与决策过程。学生只能乖乖遵从已制定的规则,却不可要求改变不合理的规则。学生举办讨论社会现象的活动,也必须模糊概括,以求计划书或宣传品能获得学生事务局的技术通过。争取学生权力的学生领袖也必须避开敏感区,否则一不小心被套上帽子坏了大事。
然而,最可怕的不是源自于既得利益的权力当局的压制,而是学生自我将敏感无限扩大。学生不愿去听取可能是“敏感”的意见,不愿去思考,不愿去质疑,只求乖乖读书,乖乖考试,乖乖毕业,最后安安稳稳拿到一纸文凭。就算关乎本身的权力,生活和安全,学生在敏感疑云之下也可以选择充耳不闻,眼不见为净,却不愿弄开那片疑云。
刊登于南洋商报言论版25/4/2006(星期二)
Labels: 评论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